增值评价小科普:增值评价的起源

增值评价的起源

学校增值评价起源于1966年发布的《科尔曼报告》。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科尔曼教授对美国教育公平的研究。

20世纪以来,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已成为很多国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二战以后,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概念深入人心,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法案,而这些法案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无从回答。1964年《民权法》提出要调查不同种族、肤色、宗教等人群的平等受教育机会问题,以便形成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科尔曼教授承担并完成了这一任务,他牵头的调查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4万个学生的数据,是当时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了《科尔曼报告》。

按当时美国国会的要求,科尔曼教授对学校进行了四部分的调查:种族隔离情况;设施、师资等情况;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成就相关的学校特征因素。调查对象有学区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调查工具是问卷和标准化测试,标准化测试的对象是1、3、6、9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最终递交报告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

美国公立学校中存在严重的种族隔离情况。

第二

校际间差距对不同种族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

第三

造成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物资条件,而是学校的社会因素,即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等。

第四

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重新界定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平等的投入(平等的教育支出、教师和设备等),而是应该关注独立于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就。是对教育投入与产出间进行综合分析。正如科尔曼所说:教育机会均等不仅仅意味着资源均等的学校,而是效益均等的学校,它的影响将会克服孩子从不同社会背景作为起点的差异。

科尔曼报告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对学校绩效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是以学生进步程度来评价学校的绩效,进而引导学校实施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公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首页    学习空间    区域教育质量    增值评价小科普:增值评价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