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孙宏安
摘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关系出发指出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方法运用的方法,即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元方法,这是二者的联系;从元认知知识的角度阐述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元方法的意义就在于决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正是在二者的联系中体现了区别在区别中表现出联系。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元方法,元认知知识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概念,我们常常用常常说,但是到底这两个概念各自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都非常清楚呢?未必。
1.问题
这样的话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
“上勾股定理这一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我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上勾股定理这一课。”
有什么不妥吗?好像没有。单独来看都是很常见很常用的话语。如果放在一起说的话,自然会产生“这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们可以互相代替从而混用吗?我们还能找到理论依据:
“在逻辑上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很难给出教学策略与其下位的教学方法之间明确的界限,甚至难以给出不同的名称。”1
翻开各种文献,可能的确如此。这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呢?如果不是这样,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概念,怎样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定义,怎样对它们进行区分呢?还可以问一下,为什么会产生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分不清楚的情况呢?本文试图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关系——联系和区别做一点儿探讨,以利于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让我们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谈起。
2.相关概念
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有效选用教学媒体,确定教学步骤、教学形式等。”(《辞海》。2009)
而教学中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确定教学步骤、教学形式”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在人的活动中“由条件达到结果(目标)的中介”也就是都属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的范畴,这样说来,教学策略实际上就是确定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的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过程的时候,就称为学习策略。
从教学策略的定义中“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点来看,教学策略与教学理论就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学理论源自于教学思想,所以教学思想也是与教学策略相关联着的概念。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必定要受到一定教学思想的制约或指导。但是,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思想位于较高层次,属于理想、观念形态;教学策略虽包含有理想观念,但本质上是属于操作形态的东西,是对教学理想观念的具体化。在同一种思想指导下,结合不同的背景、条件,由不同的人来开发,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种教学策略,也不必然都源于某一种教学思想,而可以源于多种教学思想。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是通过教学思想的表述形式——教学理论的指导而实现的,由教学思想到教学理论,然后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最后到教学实践。这里教学策略是对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理论包含着对教学策略的指导、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理论更详细、更具体,是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受到教学理论的指导。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理论研究,然后才有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关于怎样采用或按怎样的顺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这已经就是教学策略了),受教学策略支配。因此,如前面说的教学策略本质上是关于教学方法运用的方法,一般称为“元方法”,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对教学方法的监控、反馈等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例如上某一课教师主要用了讲授法和集中练习法两种教学方法,这里“讲授法”和“集中练习法”就是两种教学方法。教师设计教学时策划:本课主要用讲授法教学,然后通过集中练习法巩固。那么这个“用讲授法教学,然后通过集中练习法巩固”就是一个教学策略——它策划了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元方法
因此可以理解,从教学思想 →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越来越(一个比一个)具体的概念,前一个概念的“所指”要大于(包含)后一个概念的“所指”,后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在前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支配之下。如教学策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理论又决定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思想则决定了教学理论。
3.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元方法
前面几次提到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元方法,而理解元方法就涉及到元认知的概念,布卢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元认知知识的概念2,对我们理解教学策略很有意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知识是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状况的知识,基于这种意识,人们能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产生认识和监控。例如,当一个学生说:“老师讲的这些内容十分重要,我要记在笔记上以免忘记。”就表现出这位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能力的认识,而且他试图通过记笔记来监控自己的记忆。这位学生就运用了元认知,实际上他说的这句话就是一个学习策略。
元认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信息存储和认知加工,它们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结构”,元认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运用元认知可以为自己创设更有效的学习环境,例如,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的学生可能自己决定:“现在得做作业了,必须关上电脑游戏。”从而保证了自己的注意力的集中。其二,元认知能使人们的感知更为准确全面(也就是更为“正确”),例如,一位学生决定:“这个网页上提供的这个答案可能有误,需要多搜索几个网页。”就说明他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知并要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感知。这两点也可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理解,它们都可以说是学习的策略。其三,元认知能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例如,一位学生认识到:“这些‘年代’我得反复记忆才能随时想起它们。”或者:“我得把学过的这一单元的数学概念整理一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上一单元的概念的联系,那我就能更好地记住它们理解它们。”就是学习策略的改进,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学习策略(strategy),按照前面教学策略的界定,可以理解为“为达成特定学习目标而拟定的计划”,更好的说法可能是“为达成特定学习目标而依据什么情况选择采用什么学习方法的决定”。例如前面举出的对需要随时再现的历史年代采用反复记忆的方法,对于随时要运用的一系列数学概念采用前后串联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探讨的话,元认知就可以看作是用来使策略与目标相适应的一种机制。例如做笔记的策略:做笔记是达成目标——理解相关的知识的一种方法,提高理解力则是目标,“为了达成理解这部分特定知识的目标,应该采用做笔记的方法”就是一个策略。在采用这个策略时,学生还可以不断的追问自己:我的笔记做得是否合适?数量上是多还是少了?内容上是要点还是不重要的细节?用来阅读还是用来进一步进行加工理解?这些问题都是元认知的问题。
要想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除了如上所述对学习策略的理解——表现之一是关于策略的知识——之外,还需要两方面的知识:其一,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实际上也就是关于认知目标的要求的知识,首先需要知道不同的认知任务的难度可能不同,因而可能要求不同的认知努力,也就可能要求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例如知道回忆题(简答题)比识别题(选择题)通常对个体记忆系统的认知要求更高,知道通过总结(对语言或者文字信息作简洁描述的过程)和精细化提问(指类推、分辨例子和在所学材料之间形成关联的过程)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其二,关于自我的知识,首先就是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身体上的、社会性的以及学业上的能力的一种认知评价,有的文献称为“自我效能感”),比如,认为自己智力上非常出众被视为是有较高的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而特定领域中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更呈现高度正相关,特别是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的学业自我概念,所以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中的特长和特短,知道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价值的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对于设计自我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4.举例说明
说教学策略是决定在什么教学情境中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的元方法,这样抽象的话语很难说得明白,进一步举例说明。
例1小学语文“桂林山水”
李老师决定这样上这一课:最先采用讲授法讲解本课课文中的生字、新的词语,特别要讲解读本课文的注意之处,然后进行范读;接着采用分散练习法,同学们分组练习字词以及一些句子的读法。再采用集中学习法,老师引领大家一起通过问答练习字词和一些句子的读法。最后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留作作业(分散练习法)。
说明:本课中的讲授法、分散练习法、集中学习法都是教学方法。而整个决定,“先用讲授法,然后用分散练习法,再用集中学习法,最后用分散练习法”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的一个教学元方法因而也就是教学策略。
例2初中数学“勾股定理”
张老师这样设计本课: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格子网络上的图形面积的计数归纳出勾股定理;
(2)能解释赵爽证明勾股定理的面积法,并能用来说明赵爽的勾股定理证明;
(3)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策略
如定义,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本课建立在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对话策略。本课的(针对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
(1)形成(归纳)勾股定理的概念。
具体的要运用关于勾股定理的具体说明事例并给以演示(就是运用格子网图),然后再提供不同的事例和新的演示(不同的格子网图)。
然后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能说出勾股定理的概念,则呈现勾股定理的事实以及概念规则原理的定义与属性;如果学生有困难,则安排分散练习,分组进行教科书上的图提供的探究,并注意生生师生的互动,指出或矫正错误。
由学生归纳出勾股定理的概念。
(2)解释说明勾股定理的证明
引领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保证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引领学生形成自己在教学情境中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能运用图示和图像解释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解释此方法就是面积割补方法,直接呈现面积割补法的例子引领学生说明其规则原理的定义与属性。安排分散练习,分组进行割补方法的练习,引领学生交流,并引领各组做分析性反馈。
最后运用面积割补方法进行推断,从而说明赵爽的勾股定理证明。
(3)运用勾股定理
可以提供关于勾股定理的不同的事例和演示,供学生参考并自己总结运用勾股定理的方法。改变运用勾股定理练习的情境(近迁移);进而要求在实际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勾股定理(远迁移)。这样设计的教学策略的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例2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策略 |
针对情境 |
采用方法 |
隐含目标 |
(1)归纳定理 |
形成概念 |
引入 |
事例演示 即时评价 |
格子图引进数学文化 |
如果能解释 |
引入定理 |
图示显示面积割补的不变性,引入赵爽方法的铺垫 |
||
如果不能解释 |
分散练习、探究 |
|||
达成目标 |
归纳勾股定理 评价和反馈 |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
||
(2)说明证明 |
推断定理 |
引入 |
形成自己的问题 即时评价 |
|
解释方法——引领做面积割补方法的例子 |
直接呈现方法 进行分散练习 交流互动 |
理解赵爽的成就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数形结合思想 |
||
运用面积割补法 |
说明勾股定理的证明 评价与反馈 |
|
||
(3)运用定理 |
运用定理解题 |
引入 |
提供实例 |
|
引领 |
总结运用的方法 |
更好地理解定理 |
||
迁移 |
近迁移和远迁移 |
为下一课打基础 |
||
评价目标达成度 (希望能做到针对每一位学生) |
达成目标 |
作业甲页 |
|
|
未达成目标 |
作业乙页+甲页 |
乙页的作业各不相同,针对各自的弱项 |
评说:
完全符合教学策略的定义: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即指向教学目标,或者说是合乎教学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了“针对什么情况采用的方法”的设计,当然完全是出于在有关的情况下更好地达成目标而进行的设计。
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生生互动以及隐含的目标的发掘达成等等,包括了对课堂进行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案,这是策略的本意。同时还考虑本课的引入,考虑为下一课的教学打基础——下一课就是在运用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引入其逆定理的。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策略设计。
针对非常具体的情境确定非常具体的方法,都是可以马上操作的。
具有敏感的生成性,或者叫做即时反应性,你看针对具体情境,例如学生会做怎么办不会做又怎么办,再如直接呈现方法还是通过实例引进方法。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策略设计具有合目的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反应性,这正是教学策略的特点。所以这是一个很出色的教学策略设计。
5.结语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它们同属于由条件达成目标的中介范畴,还都属于由教学理论过渡到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同时它们又是有着分明的区别的概念,非常重要的是它们的区别就表现在它们的联系之中:人们通过教学策略确定在什么教学情境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中不断针对教学的情况确定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学生达成目标的思路或者方案就是教学策略。我们常听到的教师的经验之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指的应该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是必然要采用教学方法的,否则无以达到目标,实际上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资利用,一定是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寻找并采用相应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同时也指出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兰、张文杰,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9
[2] 安德森、克拉斯沃尔、艾拉沙恩,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2-46